环球网校是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企业欢聚时代(NASDAQ:YY)旗下品牌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建筑人才培训合作单位
您现在的位置在: > 时事新闻 > 社会 >

【走进咨询室】总是的感受和需求去迎合别人,道理都懂

2023-01-23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走进咨询室】

走进咨询室还是挺意外的,甚至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去专门去阅读了很多的书籍,再加上这几年碰到的事情有点太多了,所以接下来的事情变得顺理成章了。曾经我以为只要读的书够多,一定会从书里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可是知道跟做到完全是两码事,道理都懂,可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啊,总觉得是情感的因素。小时候未被满足的需求以及渴望,来自于补偿心理,成年之后才会去找填补自己内心深处的空缺,永远也不会被填满的,就像一个黑洞一样。早年期间情感缺失的一部分,成年之后甚至不知道正常的爱与被爱到底是什么样的感受?总是忽视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去迎合别人,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

很多时候去迎合,取悦别人,会牺牲自己的需求和感受,造成很大的心理冲突,如果一直忽视自己的内在感受,会逐渐演变成躯体化症状。就觉得身体难受,去医院检查半天都不会找到原因,一味地否认和压抑自己的感受,身体会用一种很强烈的方式反应出来。当个坏人需要很大的勇气,至少你自己舒服了,在中国人的亲密关系中,总是伴随着自我牺牲。

#

我的背景

#

9岁的时候母亲离家出走,初二后半年辍学,20岁跟最好的朋友绝交,也是唯一的一个,抑郁症爆发,次年在家里宅了一年,什么都不干,沉迷网络。心情太糟糕,没办法工作,思维反刍。今年抑郁症恶化变成双向情感障碍,甚至一度靠吃药来稳定情绪,副作用很大,不想吃药,17岁的时候被家人送进精神病院,因为是我爷爷先动手的,自卫。起因是现实世界受挫,沉迷网络,家里人对我从来没用情感上的支持或者是情绪上的理解,只会从一个人的行为去主观评价。虽然住在一个屋檐下,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就像个孤儿,从来没人理解过我的感受。

#

从今年开始我疯狂地去学习心理学,碰到的事情太多了,解决不了,超出自我认知太多了,只是想自救。人很多时候,总以为自己是全能的,可是很多事情靠已有的认知解决不了,因为答案在认知之外。年轻的时候,谁不是像个愣头青一样,碰得满头包,知道反思总结了,被社会毒打一遍就知道了。 #

如果还没有觉悟,那就再来一次,每一件事情的发生,总有它存在的意义。99%的人哪怕经历很大的挫折,依然会把原因归结于外在因素,比如原生家庭,出身,教育等等。还有1%的人会归结于内因,自己才是一切的根源,过度使用只会导致抑郁症爆发,对内攻击。我倾向于两种方法同时进行。

#

很多时候,亲戚朋友所谓的意见,没有任何的参考价值,个人偏见以及情绪,或者是为你好,坑死你ya的。一个字,靠,俗话说,出门在外靠老乡,靠父母,谁都指望不上,得自己来,自我选择,自我负责。如果只是希望别人帮你做决定的话,有一天你会发现,这TM不是我想要的生活,行为上的勤奋并不能掩盖战略上的失败,国人托付心态很严重。得有自己的想法,知道自己要什么?为之奋斗,或者只是活在别人未被满足的需求以及期待,活在别人的二手人生当中!很多时候是父母投射了太多潜意识中不被ta理解的东西,无知才是最大的原罪,很多犯错的人不知道做错了,以为自己是对的,至少可以把责任扔给别人不是吗?

#

每一个走上这条路的人都不简单,因为有太多的经历都是自己一个人去死扛,家里人的各种不理解,几乎毫无退路。女性跟男性面对同样的压力,处理方式完全不一样,女性可以找闺蜜诉说,说出来,别人收到了,带来的反馈有很大的治愈效果,把自己的痛苦表达出来就好了。女性倾向于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来化解压力,向重要的他人倾诉。男性完全不一样,自己来消化,抽烟酗酒来缓解压力呗,而且很多男性没有女的那么擅长表达自己的情绪,一直都在憋着,所以男性普遍寿命没有女的长,恶习太多了。尤其是超过三十岁之后,身边都是需要靠自己的人,总需要有一个人扛着那面旗帜:家庭。

#

我从来没有向一个陌生人透露那么多的个人隐私,我知道必须得去信任自己的咨询师,TA才会帮到你,出于职业道德,我相信一定会这么做的。每一次去找咨询师去叙述那些很多年前自己不想去面对的事情,很痛苦,可我相信穿越痛苦才会带来不一样的可能性。

#

谈谈个人内在成长

#

每一次都有不一样的感悟,来自于我的咨询师给我的见解,给你不一样的视角考虑问题。就像给你打开一扇窗户,从不一样的角度重新思考问题,也许身陷痛苦的人会变得很固执,当理想化的现实和现实差距了太大,人会拒绝否认自己所看到的,而坚持自己的想法。这也是我曾经所做过的事情,因为现实太残酷了,不想去面对,可又不得不去接受。

#

一、人内在成长的三大障碍: #

(1)我们逃避的往往是痛苦情绪这个表面问题感情问题心理咨询,意识不到内在小孩的存在,或者直接否认它的存在,导致表面问题解决不了,只能持续陷入痛苦。比如,很多父母在中年时期会因为孩子的问题陷入焦虑。当孩子磨蹭着不愿意去学校时,多数父母只关注到孩子“拖延”的行为表现,不会去想孩子抗拒上学的背后有没有更深层的原因。再比如,我们总觉得伴侣不理解自己,却并不深想对方为什么没能理解自己,仅仅沉浸在这种不被理解的悲伤和孤独里。

#

(2)我们往往把问题归因于现实因素和他人,很少联系自身。比如,对于上文提到的孩子的拖延行为,多数父母会认为是孩子的原因,觉得孩子的习惯不好,不会回头问一问怀有这个观点的自己:为什么孩子的行为会引发自己抓狂的情绪?是自己的哪个部分被触动到了? #

(3)严重失望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认命。这一种表现是第二种表现的延续,也就是当你归因于外部因素,但又不能改变什么的时候,往往会归咎于社会,甚至是世界乃至时代这些宏观的环境。面对这些大环境、大背景,人往往会认命。“痛苦来自命运的安排,我根本没有力量去改变这一切。”接着陷入恐慌的状态,想要找到某种信仰,来给自己的命运赋予某种价值和意义,以防被负面情绪吞噬。很多人在没有认清痛苦的根源的情况下,选择去信奉宗教,其实是换个方式逃避,和归咎于命运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在逃避认识自己。

#

二、共情以及理解

#

很多时候我对一些词汇的表达,发音完全不对,事后才知道的。很多年不接触书本的人,会经常碰到这种情况吧,经常接触电子设备,依赖拼音输入法,能打得出来的字,不一定能写得出来,因为不知道读音了,那才是事实。 #

可咨询师还是听我说完了,没有反驳,指责,或者是否认,耐心地去解答我的疑问。咨询师对我说过很多话差点被破防了,有一次她说;你没必要去刻意地记着小时候的那些事情,因为太辛苦了。我一生最美好的记忆一直停留在9岁之前,拼命地去抓着以前的那些记忆碎片不想放手,后来不是就抑郁了吗?! #

抑郁的人活在过去,而焦虑的人活在未来感情问题心理咨询,每一件事情必然有它存在的意义,而非偶然,提醒你该去照顾一下自己了。

#

第二句话:有创伤的人才会牵连到无辜的人。因为我说到了抑郁后期,会变成绝望,如何跟身边的人断绝关系。以及母亲是怎么在我9岁的时候抛弃我,双重理解,解释了我当年为什么那么做,也解释了母亲当年为何如此绝情。

#

体验过绝望的人通常对自己很残忍,对身边的人更是如此。如果把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比作后花园,有一天它着火了,你会不惜任何代价去救火的,生而为人,跟动物的区别只在于拥有自主意识,自我选择的权利。 #

我最喜欢的哲学家尼采曾提出一个“精神三变论”,他认为人的精神有三种境界: #

一是骆驼,浑浑噩噩,被动地听从于外界安排; #

二是狮子,从被动变成主动,主动负起人生责任;

#

三是孩子,摆脱一切外在的束缚,获得精神上的新生。

#

就像作家马丁说的:“真正的自律,不是往外,而是往里。”

#

从骆驼、狮子到孩子,其实也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再到自由的过程。

#

一个人只有做到了思维自律,才算是步入了自我培养的正轨。 #

小时候母亲对我倾诉过很多自己的情绪,我就像一个代替型伴侣一样,为她消化那些情绪。其实当年找到她之后,我发现她碰到自己难以忍受的情绪会直接选择逃避,情绪抽离,说白点就是无论你说什么,直接无视,不理会。

#

因为父母的不成熟,以及退行,子女不得不提前早熟,安抚父母的情感需求,变成了一个小大人,放弃自己的成长需要优先满足父母,出于对父母的忠诚。父亲是一个情感上很压抑的人,不擅长表达自己对亲密的需要,而是那种攻击性的方式,否认自己的需求,排斥对方,其实就是一种反向形成。那种方式真的很让人厌恶,很多男性会出于对文化的认同,把情感上的需求阉割掉了,并不是他不需要,而是不知道如何正确的表达自己的需求。 #

三、融合与共生

#

我忘了是第几次了,大概不超过8次,找咨询师寻找答案。突然有一个人包容理解我,变得很不适应。然后你的变成我的,我的变成对方的,那个时候我分不清咨询师朋友圈里的内容到底是不是针对我的,好像关注点全在那里了。后来我抽离自己的情绪,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再去分析那些事情,走出来了。可能是自己太敏感了,就那种全能型自恋感一样。 #

先说这么多,结束。后期也许我会有勇气分享更多...... #

责编:admin 返回顶部  打印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友情链接网站声明网站地图广告服务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