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校是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企业欢聚时代(NASDAQ:YY)旗下品牌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建筑人才培训合作单位
您现在的位置在: > 时事新闻 > 教育 >

高考状元和“落第秀才”,世上会不会少了两位大学问家?

2024-02-22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失败的学者也是学者。 县试、官试、大学士,皆为佳人。 在那个大多数人都是文盲的时代2024年高考状元名单,读书人只是高级知识分子中的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 而且,学者不仅有学术地位,而且有“名气”,被国家承认为统治集团的一部分。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他们可以不跪拜见官员,在法庭上可以免牢狱之灾; 在实际负担沉重的农业社会,他们有自己的免税指标。 不用担心赋税、赋税、徭役; 如果你学习好,国家会给你超过平均生活水平的国家补贴(吃饭、学费)。 如果屡试不爽,可能会考入中央党校,然后被授予正式职位; 如果遇到动乱战乱时期,地方军政都督可以直接任命士人为民兵首领和地方首领。

#

这样的待遇和相对社会地位,别说高考成绩差的学生,就算是高考排名名校的学生,如果赶不上高考的机会,也远远达不到。 20世纪80年代初的干部年轻化,扩招前的名校优秀毕业生也做不到。 与当年的学者相比。 今天,许多人努力学习并攻读博士学位。 和硕士学位,但他们追求的地位却相当于当年的落科生。 现在你安慰穷学生说,他们很可能会像落榜的学者一样另寻出路。 其实这句话很适合对倒霉的博士说。 寻求其他文化领域的发展。 但显然,就连体制内的党报也没有意识到每年例行提供的这碗鸡汤有多么可笑: #

“高考状元”与“落榜秀才” - 解放网

#

值得思考的是,如果清朝的顾炎武和黄宗羲获得了头奖,那么世界上会不会还有两个才华横溢的学者呢? 如果曹雪芹、蒲松龄、吴敬梓热衷于科举考试,《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还会出版吗? 中国文学史会因清朝而黯然失色吗? 胡雪岩虽然自认为是“红顶商人”,但他却买了一顶官帽来帮助自己的生意。 如果他得了头奖,他的生意能做这么大吗? #

从这两个名单中,我们可以想到今天的高考。 家长们,不要把高考看得太重,不要靠一次考试就决定了你的一生。 高考“状元”不一定会让你将来出类拔萃,考不上名校也不一定就是人生的失败。 1982年,马云第一次高考落榜,数学只考了1分。 后来,他应聘到一家酒店当服务员,却因相貌不佳而被老板拒绝。 他又骑着三轮车去送书。 次年,马云再次参加高考,再次落榜。 1984年,马云第三次参加高考。 这次他数学考试得了89分。 由于英语专业招生名额未满,部分英语优秀的学生获得了升读本科的机会。 马云被杭州师范大学升为外语本科专业。 毕业后,他创办了阿里巴巴。 巴巴公司名声大噪。 #

现在我已经抱怨完了,让我们添加一些数据。 失败学者的身份不是你想要就能得到的:

#

现行高考与古代人才考试的比较

#

全国的孩子总数才两三百万……通过县试、地试(地级统考)后,最后还要参加各省教务部门主办的高考。 只有通过了的人才是学者。 一般来说,每个县每个学科只招收几名学生。 十人,录取率20-30%,不高于50%……清朝中后期中国有官学1700多所,录取“生”(即进士)的只有25089人。 )在每次考试中……全国学生会员,即学者,总数约为46万人。

#

清末人口已达3.4亿,相当于今天的四分之一。 每年录取学者2万多人,全国学者46万。 如果换算的话,今天全国每年有10万人被授予学者地位,总共不到10万个学者。 200万人才。 这对应什么水平的学术地位?

#

学历歧视严重:本科不211,博士白了? #

2023年,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达64.74万人,其中博士生7.31万人。 #

考虑到很多人在国外攻读学位然后返回国内,显然学者对应的是博士学位,每年在十万左右。 但事实上,很多读书人满足于现有的名气,不再积极参加乡试。 虽然这位落榜秀才以零点几的录取率未能通过乡试,但至少说明他对自己的学术水平有一定的自信,是一名秀才。 其中实力比较强的群体就是名牌大学的博士。 秀才考不上类似于985博士的失败。 竞争副处级候选人(全国人大代表资格)。 这绝不是高考成绩差的学生能够希望得到的经历。

#

博士生待遇问题 #

在大部分省份,博士生转正后均被列为正科级科员,享受正职待遇。 有的省份,如河南省,博士生任职2年后给予副处级待遇,在基层任职2年后成为科员; 博士生 入选的学生相对较少。 据统计,去年河南省仅有5家。 #

清华大学选派10名尖子生赴甘肃培训 担任乡镇副职为期两年--人民网 #

入选的学生先分配到乡镇挂职,培训两年(含试用期),然后分配到乡镇副职。 临时培养期满后,经省委组织部考察表现特别突出的,博士生可分配到副厅级领导职务,硕士生可分配到全科室领导岗位。正处级领导职务,本科生可担任副科级领导职务。

#

现代人生活在教育普及的现代社会。 在他们看来,能够阅读、写文章、理解某些经典作品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不是需要争取的权利。 所以,在大多数人看来,古代的科举考试就只剩下光荣的乡试和乡试,让读书人有资格成为地方官员。 竞争同样残酷,对大多数人来说更具决定性的童试(县试、府试、大学试)往往被忽视。 这就是为什么用“状元”来比喻高考失败的原因。 这就犯了和《甄嬛传》、《还珠格格》一样的历史错误。 #

同升与同升考试

#

科举考试竞争激烈,同升制的考试也不例外。 如果把科举时代的读书人按照成就划分为不同的阶层,金字塔底层的孩子应该是人数最多的。 有的考生将自己的经历写在对联上:“县试难,官试难,大学试尤难。四十二年入潘;乡试易,通试易”。 ,且殿试尤易,一月、五月已入郢。 “他说,他在童生制的考试中卡了42年,才终于考上了。没想到,正式科考出奇的顺利。他8月考了乡试,2月考了普通试,四月进殿试2024年高考状元名单,诸关俱全,荣幸至极,如入仙境。

#

《清代名人轶事》还记载了一段关于“额外生”的轶事:乾隆朝大学士彭元瑞在浙江嘉禾县主持科举考试。 一个六十多岁的老男孩在他交卷的时候突然跑到他面前说:“我从小到大已经考了三十多次了,现在快要死了,希望你能给我一个秀才的状元。”绿衫,让我此生能享受一些荣耀。” 彭元瑞笑着答应了他的要求。 批准他为“额外学生”,并在试卷上写下批注解释“额外”的含义:“年在六十年代之外,写作在理论方法之外,文字在红框之外,进步是在数字之外的。在外面。” 这位六十多岁、文理不通、眼花缭乱的书生终于有好运气了。 他遇到了一位和蔼幽默的考官,特别和蔼可亲,赏赐他进士的名分,从而完成了他的毕生心愿。

#

清代高中生的平均年龄约为24岁,大致相当于今天大学毕业生的年龄。 #

(考虑到平均寿命的差异,对应PhD还是比较合理的)

#

另外,后面名单中的很多人实际上根本不具备“失败学者”的身份,比如曹雪芹、胡雪岩、洪秀全、袁世凯等。 这恰恰说明,成为一名学者并不是一个容易获得的资格。 如果洪秀全顺利考取进士,晚清的内战也许就不是从他开始的。 至于顾炎武等人,虽然也算得上是失败的学者,但如果明朝没有灭亡,恐怕他们也有很好的进士机会,也不会以学者而闻名。 这个笑话的质量确实不怎么样。

#

明天晚上我用自己的空间在天津大学新校区宣传一下我的演讲:

#

马前鹏6月7日天津演讲前瞻:《2000年后的中国》

#

网上取票网站: #

.hk/m/.aspx #

责编:admin 返回顶部  打印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友情链接网站声明网站地图广告服务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