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校是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企业欢聚时代(NASDAQ:YY)旗下品牌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建筑人才培训合作单位
您现在的位置在: > 医药考试 > 护士/护师/主管护师 > 考试动态 >

医学环球教育网,助理预防医学

2017-11-22 来源:未知 作者:onekao
医学环球教育网,助理预防医学
 
昨晚做梦,梦到助理医师今年9月考试中,出现医疗场所健康安全管理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应急策略,这两个部分出了4道题,梦里出考场还一个劲和人家对答案,发出来看看
 
医疗场所健康安全管理
(一)医院安全管理的概念 医院安全管理是指通过对医院有效和科学的管理,保证义务人员在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和患者家属在接受这些服务的过程中,不收医院内在不良因素的影响和伤害。这里所提及的医院,是泛指医院以及一般的诊所、基层医疗机构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等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场所
(二)医院常见的有害因素及其来源
 
1.医院专业因素 也称为医源性因素,是指医务人员在专业操作过程中的不当或过失行为,给患者造成的不安全感或者不安全结果。有技术性有害因素和药物性有害因素。
2.医院环境因素 是医院建筑卫生、卫生工程、消毒隔离、环境卫生、营养卫生、作业劳动卫生等诸多环境卫生学因素对患者和医务人员健康和安全的潜在威胁。
3.医院管理因素 是指由于医院的各项组织管理措施不到位或不落实、运行机制不顺畅等原因造成患者或医务人员安全受到威胁的因素。
4.医院社会因素 是指可能引发患者和医务人员健康危害的医院相关的外界社会因素。
(三)患者安全及其防范措施
1.患者安全 是指将卫生保健相关的不必要伤害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最低水平。医疗差错常常会导致与患者安全有关的医疗不良事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医源性感染;②用药(血)安全问题;③手术安全问题;④医疗器械不恰当使用或不安全的注射方法导致的伤害;⑤各种并发症;⑥意外伤害;⑦环境及食品污染;⑧患方行为问题。
2.患者安全的防范措施 患者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法必须考虑如下方面:
(1)人体工效学与患者安全:在医疗保健系统内,通过应用人体工效学的原理,研究医疗保健服务提供者如何与周围环境互动从而设计出能够让医疗保健服务提供者正确工作更加简单的流程,执行标准化的操作,帮助确保使用安全的药品处方和调剂方法,实现良好的团队沟通,以及有效地与其他卫生专业人员及患者分享信息,最终把错误减少到最低程度。
(2)用系统思维来保证患者安全:在分析患者安全问题的原因时,除了考虑个人的责任外,更应该深挖系统的内部缺陷,从各级层面找出系统的原因,提高系统设计水平,才能有效地防止错误的再次发生。医疗保健系统各个层面的因素包括:①人的因素;②任务因素;③技术设备和工具因素;④团队因素;⑤环境因素;⑥组织因素。
(3)加强临床风险管理系统思维”的方法还要求我们应用临床风险管理(clinical
riskmanagement)的原则,发现可能使患者受到伤害的风险,并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风险。如建立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以及时发现风险并及时加以控制。
(4)制定并严格执行各种安全相关制度:如为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识别的准确性,必须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三查: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七对:床号、姓名、药名、浓度、剂量、用法、时间)。
(5)从错误中学习来防范不良事件的发生。
(6)做一名高效的团队合作者。
(7)通过有效交流来发挥患者和照料者在防范错误中的作用。
(四)医务人员安全及其防范措施
1.医务人员所处的环境具有普通人群环境的共性,即暴露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中,但同时又具有特殊性,即暴露于医院的特定环境之中。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环境中的危险因素主要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社会心理因素和与工作有关的因素。
2.医务人员安全防范原则医院内所有区域都应当采取标准预防。标准预防即认定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通过标准预防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并且强调双向防护,既要防止疾病从患者传至医务人员,又要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患者。还要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3.医务人员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包括:①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时应当戴手套;②脱去手套后应立即洗手;③一旦接触了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后应当立即洗手;④医务人员的工作服、脸部及眼睛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到时,应当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或者医用防护口罩、防护眼镜或者面罩,穿隔离衣或围裙;⑤处理所有的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防止被刺伤;⑥患者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应当采取正确的消毒措施。
4.实验室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措施包括:①健全各项规章制度;②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知识培训;③增强自身防护意识;④加强锐器损伤的防护和处理;⑤加强接触部位的消毒;⑥个人保健;⑦实验室安全事故处理方案o'⑧建立报告与补偿机制。
5.防范社会暴力伤害包括:①加强安全保卫措施;②推行感动服务;③积极化解纠纷;④加强媒体沟通。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应急策略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与分类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与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失误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其特点有:①突发性;②普遍性;③非常规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包括:①人群健康和生命严重损害;②造成心理伤害;③造成严重经济损失;④国家或地区形象受损及政治影响。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类 ①重大传染病疫情;②群体性不明原因性疾病;③重大失误中毒和职业中毒;④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导致人员伤亡和健康危害情况将医疗卫生救援事件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国家制定了《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各个地区也分别制定了各个地区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主要内容包括:①应急组织体系及
职责;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与报告;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和终止;④善后处理;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保障;⑥预案管理与更新。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和处理原则
1.突发性公共卫生时间的报告原则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在发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或其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机构应立即进行网络直报。
2.应急处理工作原则①统一领导、分级响应的原则;②及时报告的原则;③调查与控制并举的原则;④分工合作、联防联控原则;⑤信息互通、及时发布原则。并明确了应急处置的组织及职责。其中医疗机构主要负责病例(疫情)的诊断和报告,并开展临床救治。临床救治中,如果是疑似传染病,在感染性疾病尚未明确是否具有传染性之前,应按传染病进行救治。疑似非传染性疾病可根据疑似食物中毒或疑似职业中毒进行相应的处置。 

责编:onekao 返回顶部  打印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友情链接网站声明网站地图广告服务帮助中心